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
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 非著名历史学爱好者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博客|历史 > 正文

中国史笔记16-【扩展阅读】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19-09-30 23:37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1175 评论:2



两个多月前(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距今5300年到距今4300年,具有早期国家的形态。良渚遗址的发现,大大丰富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证据(达到殷商时期证据的水平),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分布地域上的广泛性(从单一的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等更多地区),以及早期发展阶段的先进性(5000多年前即出现城市,国家等)提供了更多和更强有力的佐证。

良渚文明位于钱塘江入海口北岸的杭嘉湖平原上,最早发现于1936年(施昕更),命名于1959年(夏鼐),在1986年和2006年又组织了新的大规模发掘。杭嘉湖平原(也可以扩展到整个太湖流域/环太湖地区)是一片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口繁衍的区域,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称。

良渚文明的特点及其意义有:

一、将中华“文明史”的起点向前推进到距今5300年前,而且良渚遗址目前的发现和出土,具有较多(已发现600多处遗址)和较有说服力证据。世界上除中华文明之外的几大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苏美尔,古印度),大都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之前我国有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窑文化等等,历史学界都将其定义为“文化”,将其作为“文明史前”的发展阶段。但对于良渚遗址,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提出,应将其定义为“文明”,因为良渚遗址并不是相对简单的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一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而是已形成了国家、城市等较高级的事物,具备了作为“文明”的基本特点。

二、良渚遗址群的核心区域——良渚古城(见下面两张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城”,虽然其距今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却已经具备了后世“都城”级别城市的基本特征,这也是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总共有9座城门,其中8座为水门,与城外的自然河流,人工渠道,护城河,以及城内的人工渠道相连接,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结构,即便在后世也不多见(主要分布于江南水乡,北方一直很少有)。良渚古城的精华,在于莫角山宫殿区,该区域约有30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一半面积),其台基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6.5米,如此规模的土石方量就是到了3000年后的秦汉时期,也是比较惊人的,该区域面积最大的房屋遗址占地有900平方米,由此可以想象需要设置多么巨大的支撑柱等房体构件了。建筑的作用,不仅能为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还能够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方面的象征,尤其是建筑于高处或人工台基上的宫殿等建筑,与建筑在平地上的普通居民住房、工坊等,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就古代的城市来看,兼有政治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的作用,其辐射力和凝聚力可以达到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良渚古城具有典型的“国都”特点,包括宫殿区,王陵与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区,内城,外城,周边水利工程,郊区聚落等部分,这一套完整的体系证明了中华文明源头的多元性,即除了之前被广泛认可的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等其它地区,也在较早时候出现了至少达到“诸侯国”等级,具有明显“王权”特征的政治实体。

三、农业和畜牧业的萌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而良渚文明远远超过了这个阶段的水平。其一,良渚有较大面积的稻田,需要大规模集体劳动才能开垦和耕种,这意味着农业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必须达到较高层次。其二,良渚建筑了多处堤坝,分为上游山区的高坝和下游平原的低坝,差别化的功能设计非常明显,有利于更灵活地发挥调节旱涝的作用,其中最大的一处水库,面积达到了十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西湖),水坝坝体主要使用一种叫做草裹泥的材料,有着很强的粘性和韧性,现在的秋坞水库,还在继续使用着一部分已存在了五千年的坝体。据推算,良渚水稻的亩产最高能达到141公斤,是新石器时代比较典型的河姆渡文化的两倍多,接近两千多年后的两汉三国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这为良渚古城成为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都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文字出现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目前在良渚遗址还没有发现可以被准确判读的文字,但出土文物中有许多刻画符号,其中有一部分看起来还具有完整意义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的连贯性。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是没有判读出来,并不意味着这些刻画符号就不是文字,说不定这就是一种类似甲骨文的内容,随着发掘的进一步深入和样本的增加,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的突破。二是可能与夏朝的情况相似,良渚的大量文字当时记录在了木头、纺织品(麻)等易损坏的载体上,而不是通过龟甲、金属器物流传到了现在,也就是说实际存在过,但今天找不到了。三是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理论中,我国就经历了“(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秦朝)篆文”的漫长演进路线,由此也可以大胆推测,良渚的刻画符号说不定也是金文、篆文出现之前的一种“文字”形式,可以用于日常交流和记录历史。四是就良渚数量众多的人口(且结成一个紧密的社会共同体),已具有相对复杂内容的宗教信仰,经常能够动员大量人口种植水稻,修建水利工程等方面来看,没有文字这套工具,是很难实现这些目标的。

五、良渚文明的先进性之一,便是从传统的农业人口中,分化出代表阶级的贵族群体,以及代表更高技术和更加专业化的手工业群体。良渚手工业的看点有:一是陶器、骨器、木器等,这是与其它地区基本相同的。二是玉器,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色,体现了权力、地位和神秘性,分别对应着政治与管理,阶级分化,以及文化和信仰发展的成果,有证据表明,良渚的玉器及其设计样式、加工工艺在同时代属于全国最高水平(就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在后来还传播到长江中游,黄河中下游等地区,到了商周时期,玉器几乎升级为祭祀重器(注1)。三是石器,主要是用于农业耕作,这说明良渚已不再是主要靠天收的刀耕火种,而是通过平整,松土翻地等操作,辅之以烧秸秆堆肥等技术,积极改良农田土壤,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良渚文明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探究的是金属冶炼技术(主要指青铜器),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出土。四是漆器,虽然这个时期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数十代工匠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汉朝大放异彩。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常常提到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大部分内容都源于“周制”,夏朝、商朝的传统遗留下来的极少,更谈不上夏朝之前的相关文明了。也就是说,之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严格意义上只有三千年的历史(起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建立之时),再往前的两千年,许多地方是相当模糊的。良渚文明的持续发掘和研究,大大丰富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间进化的桥梁,为早期分散在各地的文化和文明走向全国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性“中华文化圈”诞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

良渚文明的消失现在还是一个谜,其与夏商周(中原地区新的中央政权)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良渚文明的光辉是极其耀眼的,在整个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也是极为突出的。有时候,还是需要跳出传统历史学、考古学的框框,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它古文明最大的不同,便是历经数千年,一直保持着文化、技术和传统上的连续性,良渚文明是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和重要环节,值得去做更多的探索。

— — — — — — — — — —

注1: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



标签: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19-10-09 15:22:13  回复

    是的,我现在也是在天天战战兢兢地运营这个个人站,生怕触动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呵呵。

  • 趣知识

    趣知识  评论于 2019-10-09 12:20:32  回复

    看到历史网站,天然的亲切,以前我也有个历史站,经常被阿里提示涉时政类信息,只能关闭了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19-10-09 15:22:13  回复

      是的,我现在也是在天天战战兢兢地运营这个个人站,生怕触动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呵呵。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19-10-01 00:04:10  回复

    【网上分享导语】晚间休闲时分,把孩子给弄睡下,我进了群,开始找人散扯。群主很严肃的“批评”了我,说明天就是大庆了,你还不赶紧“表现”“表现”么?爱国一事是不容有任何马虎的。于是,我立即找出了动笔已经有好几天,因为“治不好的拖延症”,一直未能完成的文章。现在终于搞定了全文,作为献礼^_^ 这是穿越了五千年的声音,愿我们的祖国继续向前进,一直向前进!最后,祝大家国庆假期快乐哦!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